山姜-功效与作用

  【中药名】山姜 shanjiang

  【别名】和山姜、九姜连、姜叶淫羊藿、九龙盘、姜七、高良姜、鸡爪莲

  【英文名】Rhizoma Alpiniae Japonicae

  【药用部位】为姜科植物山姜Alpinia japonica( Thunb.) Miq.的干燥根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5~70厘米。根茎横生,分枝。叶片通常2~5片;近无柄至具长达2厘米的叶柄;叶舌2裂,长约2毫米,被短柔毛;叶片披针形,倒披针形或狭长椭圆形,长25~40厘米,宽4~7厘米,两端渐尖,先端具小尖头,两面被短柔毛。总状花序顶生,长15~30厘米,花序轴密生绒毛;花通常2朵聚生,小花梗长约2毫米;萼棒状,长1~1.2厘米,被短柔毛,先端3齿裂;花冠管长约1厘米,被疏柔毛,花冠裂片长圆形,长约1厘米,外被绒毛,后方的一枚兜状;侧生退化雄蕊线形,长约5毫米;唇瓣卵形,宽约6毫米,白色而具红色脉纹,先端2裂,边缘具不整齐缺刻;雄蕊长1. 2~1. 4厘米;子房密被绒毛。果球形或椭圆形,熟时橙红色,先端具宿存的萼筒;种子多角形,有樟脑味。花期4~8月,果期7~12月。

  【产地分布】生于林下阴湿处。主产于我国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台湾等地。

  【采收加工】栽种2-3年后春季采挖,除去泥沙及杂质,洗净,晒干。

  【药材性状】本品呈圆柱形,有分枝,长5~20厘米,直径0.3~1.2厘米。表面棕色或红棕色,有细密的纵皱纹及灰棕色的细密环节,被有鳞皮状叶鞘,节上有细长须根及圆形的根痕。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痕。质柔韧,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纤维性较强,有明显的粉性,圆形内皮层环纹明显,可见细小的孔隙及筋脉点。气香,味辛辣。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归肺经胃经

  【功效与作用】温中,散寒,祛风,活血。属温里药。

  【临床应用】内服:煎汤,用量5~10克。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用于脘腹冷痛,风湿筋骨疼痛,劳伤吐血,跌损瘀滞,月经不调。

  【药理研究】山姜小剂量对豚鼠小肠无影响,大剂量呈抑制作用,和山姜对乙酰胆碱和氯化钡引起的大鼠肠管紧张性、强直性收缩均有部分拮抗作用。山姜水煎剂灌胃对幽门结扎型、应激型及利血平型大鼠实验性胃溃疡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对吲哚美辛(消炎痛)型胃溃疡作用不明显。体外试验,山姜煎剂对结肠炎耶尔森菌和摩根变形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是1/160(抑菌力达中度),最低杀菌浓度(MBC)是1/80(杀菌力为低度),对福氏痢疾杆菌的抑、杀菌作用分别是1/40和1/10,属低度有效,对肠毒素型大肠杆菌均不表现抑、杀菌作用。

  【化学成分】根茎挥发油:9(10)-佛术烯-11-醇,9-羟基山姜内酯二氢沉香呋喃,10-表γ-桉叶醇,3β,4β-环氧沉香呋喃,山姜烯酮,山姜萜醇,广藿香奥醇,汉山姜过氧萜酮,异汉山姜过氧萜酮,山姜内酯过氧化物,6-羟基山姜内酯,汉山姜环氧萜醇,山姜内酯,呋喃天竺葵酮A和B,α-沉香呋喃,4α-羟基二氢沉香呋喃,3α,4α-环氧沉香呋喃,β-桉叶醇,汉山姜过氧萜醇,6,9-愈创木二烯,10-表-5β-氢过氧基-β-桉叶醇,10-表-5α-氢过氧基-β-桉叶醇,4,10-表-5β-羟基二氢桉叶醇。

  【使用禁忌】尚不明确。

  【药方】1.治风湿筋骨痛:和山姜根500克,花椒子30克,五加皮150克。煎水洗。(《湖南药物志》)

  2.治胃痛:山姜根3~6克,乌药3~6克。研末。温开水送服。(《江西草药》)

  3.治外感咳嗽:和山姜根9克,桑白皮9克,茅草根9克,紫苏叶6克。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4.治跌打损伤:山姜根15克,大血藤根30克,茜草根15克,牛膝根9克,泽兰9克。白酒500克,浸3-7克。每服15~30克。(《江西草药》)

  5.治虚弱咳嗽:①九姜连9克,大鹅儿肠9克。炖肉吃。②九姜连粉末30克,桃仁30克。加蜂糖60克,混匀蒸熟,制成龙眼大的丸子。含化吞服。(《贵阳民间药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