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脉学时期脉法在医学中并不自为一个系列出现,它在构造部位上离不开经络,在诊断方法上强调四诊,色脉、色脉尺诊等,其本身亦是在使用遍诊诸法及人迎、脉口等等,没有以寸口一脉做为一个系列以诊诸病之说,由于它是认识疾病的各种手段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它就成为系统辨证的一部分,而且通常还是重要的一部分。因而它本身亦就具有了和反映了中医具有辨证方法的辨证论治的精诣。古代脉诊原则上与临床、理论等都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它们是一个系列。从《内经》众多的经文中都能证实这一点,尤其是在《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脉含明阳。”这是总的认识与要求,阴阳是中医理论和方法的核心,它既是原则又要从各个具体方而得到具体的反映和支持,脉合阴阳的要求无疑是要脉法与理论、临床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的认识到各种实践内容,都与整个医学活动相适应,构成一个完整的总体,从而反映以具有辨证精持的医学科学体系。古代脉学的全部有关脉法的论述亦完全反映了这一精神和实践,使诊断辨证的这一个系列达到统一。
脉诊一般说对疾病的诊断是没有持异性的,一个脉可以主多种病,一个病又可以出现不同的脉,脉名不过数十,兼脉在持列组合中亦不是都可以相兼的,但病名何啻千百,其变动则可以说是无际的,所以脉诊对疾病的特异性诊断意义是不大的,起码说不是绝对对应性质的。它的意义从中医的角度讲是在于辨证,亦就是做为分析认识人体以及疾病的非特异性的改变,质言之就是反应状态,或是适应性等等。其内容是丰富的,它貌似简单,但以辨证的观点和方法加以运用作用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同时亦反映出中医学深湛的内涵,这种原则和方法远比在各脉之下列出主病的方法要实际、要糖辟,并且真正体现出中医学的性质和脉法在医学实践中的意义和持色。
在古代脉法中当然亦提到脉象变化和列出一些疾病等,但这是做为基本认识的一个方面,是很原则的概念式的,单凭这些认识或单纯丰富这样性质的内容,是不足以做为脉学全貌或微为主要内容的,有关这样的论述在《内经》、仲景书中论述的不多,并不能与其他具有辨证意义的内容相比。例如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上有“长则气治,短则气病,微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等,《内经》有时亦常提到“脉滑日风,脉涩日痹”等等,然而大多数是做为举例并带有分析的性质,或者很原则,如病在中、病在外、难已、易已、新病、久病、危、死等等,《难经》虽有二十一难论脉,但涉及的以脉列病证的问题亦不过是“般则为热,迟则为寒”二语而已。在仲景书中亦只有在《伤寒论・平脉法》中的“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微句,其抽貌似以脉列病的条文多属于举例和为了讨论问题而设,他们所涉及的主病内容其实是与以脉列病的性质不相同,不能“以辞害意”。
总之,在古脉学中以脉列病的形式和方法只是个基本内容,不是脉象主病问题,更重要的内容亦不是深湛的部分。古脉法的重要内容是在讨论脉象所反应的人体反应、适应等问题。通过与疾病、人体的相互关系的分析以深化对病症的认识,掌握病证的机理。病机是灵活变化的,它是在整体观和对疾病的认识作为邪正两方面的物质的力量,乃至于性质的消长变化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在论述病机论述脉象对病机的意义的同时,有必要特脉象在这些方面的有关问题予以说明,才能对病机有一个较全而的认识和理解。